急求“国内外家族民营企业的兴衰史”资料
继昌隆缫丝厂
1872年,陈启沅回国创办一家机器缫丝厂。因当时简村以至江浦一司一带未有制作机器的工场和技术人员。后来缫丝厂就由陈联泰负责缫丝机器的改造与安装,陈启沅亲自负责技术指导,后至1873年工程全部完成。同时,陈启沅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以女工占大多数)数十人,亲自给这些新工人教授“仿西人缫丝之法”,择了个好日子,投茧开工,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创办以后,南海县最早的一批近代产业工人也随着诞生了。
继昌隆缫丝厂生产的生丝,称为“厂丝”、“洋庄丝”,同传统的手缫土丝(又名七里丝)比较,在色彩、捻度(打较)、条份、匀度、理绪、净度和装束成形等方面,都大为优胜,较之法国所产无多逊色。因而,西人喜买之,沽名之价,竟多三分之一。
“厂丝”畅销价好,越来越有吸引力,陈启沅对来咨询、求教的人,皆热情无私地予以介绍和传授。建厂后的头三年,到继昌隆缫丝厂学艺的就达一千多人。仿继昌隆模样而设立的缫丝厂有四家。到公元1881年,江浦司一带地方就有机器缫丝厂十家。
受尽阻挠 刚起步即受“腰斩”
初时,简村附近的一些乡人,对陈启沅倡办机器缫丝厂不甚理解,他们认为男女在同一厂内工作,有伤风化;操作不熟,机器容易伤人;甚至认为高烟囱妨碍“风水”。后来在1881年南海县蚕茧歉收,以绸缎织造业因缺土丝而停工,织机工人归罪于各新兴之缫丝厂夺去了他们的生计,遂在10月5日(夏历八月十三日)织机工人之先师神诞之时,想乘机煽动“捣毁缫丝机器以夺回生路”,在冲进裕厚昌机器缫丝厂捣毁缫丝机器后,又直向简村继昌隆缫丝厂进发。幸好在地方武装和大批乡民相助下,在“官山河”岸边加强警戒,才使机工们见机收队了。
而南海县知县徐赓陛闻报后,却立即发布了“禁止丝偈晓谕机工示”的公开布告,并和广州协副将黄龙韬一起率领大队兵勇查封了当时县内各缫丝厂的机器,并勒令厂方签署“永不复开”的结状(相当于今之保证书)。后来徐赓陛在向上级报告的《办理学堂乡情形第二禀》内,给机器缫丝业定了几条罪状:一是裕厚昌等店擅制机器缫丝,并未禀明立案。二是每偈约用女工四百余人,男工一百余人,无论男女混集,易生瓜李之嫌。三是统计江浦一带,共有机器一十一座,应用四千四百余人,以一敌十较之,实夺四万四千余人之生业……自应永远勒停,以安民业。这样,以继昌隆为开端的全县十家机器缫丝厂惨遭“腰斩”了。
办出成效 得政府承认与支持
陈启沅面对如此严酷的处境,他要“还哺祖国”的心愿始终丝毫动摇,仍然坚信汽机之利,特别是自己所仿的西人缫丝之器和缫丝之法,经过七八年的生产实用和在南海、顺德等地获得迅速推广使用的事实,更加使他深信这是十分成功的,因此,陈启沅毅然决定于1881年底把缫丝厂迁到澳门去续办,改厂名为“复和隆”。
1883年,南海县内有的丝偈已开始复业。陈启沅就先着侄子陈锦筇回简村利用继昌隆的厂房、设备,并加以添补,复办了一家规模较小的“利厚生”缫丝厂。另一方面,为了将办厂规模所带来的“阻力”变为“助力”,他就和次子陈锦篇一起,在“机汽大偈”的基础上,重新变通设计,制成一种既可以汽机带动,也可以一人一具,以足踏为动力的名为“机汽单车”的小型缫丝机,由锦篇使用此种小机,在简村再办一家新丝厂,名为“利贞”。这种小机,既便小资本经营,功用则与大机无异,很快就被接受采用了。这是陈启沅继“机汽大偈”之后的又一新贡献。
公元1885年,陈启沅把设在澳门的复和隆缫丝厂迁回简村,购地新建成一家机器设备更加新颖的缫丝厂,命名为“世昌纶”,同时把利厚生缫丝厂并入“世昌纶”。
初时,继昌隆缫丝厂出产的厂丝,都交售给广州的“丝庄”(专营生丝出口贸易的商号的通称),再由“丝庄”转售给“洋行”(外资在广州开办的经营华洋商品贸易企业的统称),远销至欧美各国。后来,陈启沅为了减少“丝庄”从中分利,同时为了较快获得国外丝市行情,就自行投资在广州开办“昌栈丝庄”,后来利厚生、利贞和世昌纶缫丝厂的产品,都由昌栈号丝庄经营外销。
1887年夏(光绪帝十三年六月),清政府总理海军衙门,承认以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为开端的民办机器缫丝业实是“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而且“自用机器缫丝以来,外销丝斤价增一倍,足证办有成效,亦属兴利之一端。”因而咨复:“仍准照旧开设”。至此,徐赓陛为代表的加给陈启沅所开创的机器缫丝业的罪名,才得到昭雪。
自继昌隆缫丝厂问世以后,广东的厂丝出口就从无到有,逐年增多,补救了土丝出口年年退缩的局面,而成为全省出口价值最大的商品。
国内十大企业失败案例
飞龙、三株、秦池,曾经是中国企业界灿烂的明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辉煌一时。曾几何时,它们相继黯淡隐去,给人们留下无尽的思索。
回顾飞龙、三株、秦池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特点:第一,抓住了好的契机。飞龙、三株迅速兴起的大背景是人们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对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的关注;秦池则是夺取央视“标王”,抓住了全国人民的“眼球”。第二,利用电视等大众传媒广泛宣传,迅速成名,飞速扩张。飞龙广告投入巨大,1991年为120万元,1992年为1000万元,1993年为8000万元;产出则更为惊人,从1990年注册资金仅为75万元的小企业,飞速发展到1995年累计销售收入20亿,利润达4.2亿元。三株强有力的媒体宣传攻势,推动三株口服液一夜成名,在农村甚至被称为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销售额急剧飙升,公司成立仅三年,销售额就达到80亿元,资产达48亿元。而秦池在夺标后的第二年,销售额高达9.5亿元,此盛况至今仍为秦池人津津乐道。
飞龙、三株、秦池,在迅速崛起之前都是规模很小、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它们的飞速发展羡煞许多同业,这同时也为自己埋下了日后覆亡的祸根。第一,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德鲁克认为,企业战略就是企业的发展蓝图,没有战略的组织就好像没有舵的小船,会在原地打转。尽管看起来,三株似乎提出了自己的战略,吴炳辉在新华社年会上曾经宣称,三株到二十世纪末完成900亿到1000亿元的利税,成为中国第一纳税人,言犹在耳,三株却已轰然倒下。第二,没有形成独特的、不易复制、难以替代竞争优势。三家企业的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舍得花大钱打广告,却舍不得做产品研发,形不成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飞龙、三株和秦池的弊病,更是中国众多流星企业的痈疽。飞龙、三株、秦池的竞争手段何其相似,建立起庞大的营销队伍,不遗余力地打广告,短时间声名鹊起,销售量和销售收入大增。从长期来看,这种竞争手段毫无秘密可言,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第三,没有危机管理意识,缺乏危机管理机制。表面上看,飞龙、三株和秦池的猝败是由极偶然的因素引发的:公司上市运作暴露了飞龙的弊病,一场人命官司击倒了三株,秦池则源于新闻单位揭密秦池酒勾兑的流程,但从深层次分析,偶然事件打倒一个庞大企业,则反映出该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危机管理意识和危机处理机制。
从以上三家企业的兴衰我们可以看到,企业间的竞争犹如越野赛跑,一个企业要想在长期的竞争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制定出一个长远的发展思路,一个适合本企业的、迥异于他人的发展战略。
张瑞敏认为,一个企业没有发展战略,就是没有发展思路,没有思路也就没有出路。企业的发展战略就像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为企业指明前进的方向。德鲁克认为,对发展战略已不是“是否需要”重视,而是“如何重视”及“重视程度”的问题。企业战略在此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就中国企业的现实来说,战略在企业运营中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1998年,700家上市公司,仅20%有战略规划部,15%为其它部门代替,55%的公司根本就没有战略,战略仅是偶然从公司决策层中产生,而战略规划在众多的非上市公司中更是少之又少。
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是否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战略呢?正如管理方法、领导方式具有情境性质,战略也必须因环境而异。无论一个战略制定得多么完善,它未必对所有公司都适用,也不是对某一公司的任一时期都适用。波特说过,每个公司都从不同的起点开始,在不同的背景下经营,并且拥有基本上是不同种类的资源,没有适用于所有多种业务公司的最佳战略。
只有在分析具体企业的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行业背景)和企业内部资源拥有状况及利用能力基础上,制定出的战略才是切实可行的。另一方面,战略的制定过程也非文字游戏或简单模仿,战略必须与众不同,以此区别于其它企业,并为企业员工注入凝聚力、向心力、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意味着企业必须仔细选择一组不同的经营活动来传达一套独特的、与企业战略相配套的公司理念和价值观念,形成企业难以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战略,或者战略和公司经营行为两张皮,轻微的,造成企业平庸的业绩表现,严重的,可能把企业拖向破产的泥沼。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许多企业认识到战略的重要性,纷纷聘请外脑为企业把脉,有的甚至重金聘请国外咨询公司来做战略,但真正的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有人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国外公司不了解中国国情,制定出的战略水土不服。我认为这只是部分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则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一个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评估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往往是十年、八年的时间期限,牵涉到的人、事广泛而复杂。因此,战略的成功并非是做好一件事,甚或者几件事,而在于做好链条上的每一件事。
有了好的战略及战略执行,成为企业界天空常驻的恒星,也并非难事。
AT&T——美国电信公司的崛起与衰落
1. 历史的脉络:AT&T的兴衰之路
1877年,美国电信行业的先驱AT&T在亚历山大·贝尔的指导下成立。作为全球最大的电信公司之一,它曾主导电话市场,引领通信行业的革新。随着历史的演进,AT&T经历了多次分拆与重组,从圣安东尼奥到达拉斯,总部的迁移见证了公司规模的扩张与缩减。
2. 科研的璀璨明珠
1925年,AT&T成立了贝尔实验室,这个科研机构犹如一颗明星,孕育了11位诺贝尔奖得主的重要成果,无数革命性的发明在这里诞生,从电话到晶体管。尽管在1984年因反垄断法被迫分离部分业务,贝尔实验室受到了冲击,但其技术影响依然深远。
3. 垄断与转型
AT&T在通信设备市场的统治地位一直稳固,直到业务拆分。公司随后专注于长途通信和设备制造。尽管核心部门如贝尔实验室被划给了小贝尔,其盈利与研发能力并未受到致命打击,继续保持技术领先地位。
4
急求“国内外家族民营企业的兴衰史”资料
继昌隆缫丝厂
1872年,陈启沅回国创办一家机器缫丝厂。因当时简村以至江浦一司一带未有制作机器的工场和技术人员。后来缫丝厂就由陈联泰负责缫丝机器的改造与安装,陈启沅亲自负责技术指导,后至1873年工程全部完成。同时,陈启沅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以女工占大多数)数十人,亲自给这些新工人教授“仿西人缫丝之法”,择了个好日子,投茧开工,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创办以后,南海县最早的一批近代产业工人也随着诞生了。
继昌隆缫丝厂生产的生丝,称为“厂丝”、“洋庄丝”,同传统的手缫土丝(又名七里丝)比较,在色彩、捻度(打较)、条份、匀度、理绪、净度和装束成形等方面,都大为优胜,较之法国所产无多逊色。因而,西人喜买之,沽名之价,竟多三分之一。
“厂丝”畅销价好,越来越有吸引力,陈启沅对来咨询、求教的人,皆热情无私地予以介绍和传授。建厂后的头三年,到继昌隆缫丝厂学艺的就达一千多人。仿继昌隆模样而设立的缫丝厂有四家。到公元1881年,江浦司一带地方就有机器缫丝厂十家。
受尽阻挠 刚起步即受“腰斩”
初时,简村附近的一些乡人,对陈启沅倡办机器缫丝厂不甚理解,他们认为男女在同一厂内工作,有伤风化;操作不熟,机器容易伤人;甚至认为高烟囱妨碍“风水”。后来在1881年南海县蚕茧歉收,以绸缎织造业因缺土丝而停工,织机工人归罪于各新兴之缫丝厂夺去了他们的生计,遂在10月5日(夏历八月十三日)织机工人之先师神诞之时,想乘机煽动“捣毁缫丝机器以夺回生路”,在冲进裕厚昌机器缫丝厂捣毁缫丝机器后,又直向简村继昌隆缫丝厂进发。幸好在地方武装和大批乡民相助下,在“官山河”岸边加强警戒,才使机工们见机收队了。
而南海县知县徐赓陛闻报后,却立即发布了“禁止丝偈晓谕机工示”的公开布告,并和广州协副将黄龙韬一起率领大队兵勇查封了当时县内各缫丝厂的机器,并勒令厂方签署“永不复开”的结状(相当于今之保证书)。后来徐赓陛在向上级报告的《办理学堂乡情形第二禀》内,给机器缫丝业定了几条罪状:一是裕厚昌等店擅制机器缫丝,并未禀明立案。二是每偈约用女工四百余人,男工一百余人,无论男女混集,易生瓜李之嫌。三是统计江浦一带,共有机器一十一座,应用四千四百余人,以一敌十较之,实夺四万四千余人之生业……自应永远勒停,以安民业。这样,以继昌隆为开端的全县十家机器缫丝厂惨遭“腰斩”了。
办出成效 得政府承认与支持
陈启沅面对如此严酷的处境,他要“还哺祖国”的心愿始终丝毫动摇,仍然坚信汽机之利,特别是自己所仿的西人缫丝之器和缫丝之法,经过七八年的生产实用和在南海、顺德等地获得迅速推广使用的事实,更加使他深信这是十分成功的,因此,陈启沅毅然决定于1881年底把缫丝厂迁到澳门去续办,改厂名为“复和隆”。
1883年,南海县内有的丝偈已开始复业。陈启沅就先着侄子陈锦筇回简村利用继昌隆的厂房、设备,并加以添补,复办了一家规模较小的“利厚生”缫丝厂。另一方面,为了将办厂规模所带来的“阻力”变为“助力”,他就和次子陈锦篇一起,在“机汽大偈”的基础上,重新变通设计,制成一种既可以汽机带动,也可以一人一具,以足踏为动力的名为“机汽单车”的小型缫丝机,由锦篇使用此种小机,在简村再办一家新丝厂,名为“利贞”。这种小机,既便小资本经营,功用则与大机无异,很快就被接受采用了。这是陈启沅继“机汽大偈”之后的又一新贡献。
公元1885年,陈启沅把设在澳门的复和隆缫丝厂迁回简村,购地新建成一家机器设备更加新颖的缫丝厂,命名为“世昌纶”,同时把利厚生缫丝厂并入“世昌纶”。
初时,继昌隆缫丝厂出产的厂丝,都交售给广州的“丝庄”(专营生丝出口贸易的商号的通称),再由“丝庄”转售给“洋行”(外资在广州开办的经营华洋商品贸易企业的统称),远销至欧美各国。后来,陈启沅为了减少“丝庄”从中分利,同时为了较快获得国外丝市行情,就自行投资在广州开办“昌栈丝庄”,后来利厚生、利贞和世昌纶缫丝厂的产品,都由昌栈号丝庄经营外销。
1887年夏(光绪帝十三年六月),清政府总理海军衙门,承认以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为开端的民办机器缫丝业实是“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而且“自用机器缫丝以来,外销丝斤价增一倍,足证办有成效,亦属兴利之一端。”因而咨复:“仍准照旧开设”。至此,徐赓陛为代表的加给陈启沅所开创的机器缫丝业的罪名,才得到昭雪。
自继昌隆缫丝厂问世以后,广东的厂丝出口就从无到有,逐年增多,补救了土丝出口年年退缩的局面,而成为全省出口价值最大的商品。
国内十大企业失败案例
飞龙、三株、秦池,曾经是中国企业界灿烂的明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辉煌一时。曾几何时,它们相继黯淡隐去,给人们留下无尽的思索。
回顾飞龙、三株、秦池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特点:第一,抓住了好的契机。飞龙、三株迅速兴起的大背景是人们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对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的关注;秦池则是夺取央视“标王”,抓住了全国人民的“眼球”。第二,利用电视等大众传媒广泛宣传,迅速成名,飞速扩张。飞龙广告投入巨大,1991年为120万元,1992年为1000万元,1993年为8000万元;产出则更为惊人,从1990年注册资金仅为75万元的小企业,飞速发展到1995年累计销售收入20亿,利润达4.2亿元。三株强有力的媒体宣传攻势,推动三株口服液一夜成名,在农村甚至被称为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销售额急剧飙升,公司成立仅三年,销售额就达到80亿元,资产达48亿元。而秦池在夺标后的第二年,销售额高达9.5亿元,此盛况至今仍为秦池人津津乐道。
飞龙、三株、秦池,在迅速崛起之前都是规模很小、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它们的飞速发展羡煞许多同业,这同时也为自己埋下了日后覆亡的祸根。第一,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德鲁克认为,企业战略就是企业的发展蓝图,没有战略的组织就好像没有舵的小船,会在原地打转。尽管看起来,三株似乎提出了自己的战略,吴炳辉在新华社年会上曾经宣称,三株到二十世纪末完成900亿到1000亿元的利税,成为中国第一纳税人,言犹在耳,三株却已轰然倒下。第二,没有形成独特的、不易复制、难以替代竞争优势。三家企业的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舍得花大钱打广告,却舍不得做产品研发,形不成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飞龙、三株和秦池的弊病,更是中国众多流星企业的痈疽。飞龙、三株、秦池的竞争手段何其相似,建立起庞大的营销队伍,不遗余力地打广告,短时间声名鹊起,销售量和销售收入大增。从长期来看,这种竞争手段毫无秘密可言,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第三,没有危机管理意识,缺乏危机管理机制。表面上看,飞龙、三株和秦池的猝败是由极偶然的因素引发的:公司上市运作暴露了飞龙的弊病,一场人命官司击倒了三株,秦池则源于新闻单位揭密秦池酒勾兑的流程,但从深层次分析,偶然事件打倒一个庞大企业,则反映出该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危机管理意识和危机处理机制。
从以上三家企业的兴衰我们可以看到,企业间的竞争犹如越野赛跑,一个企业要想在长期的竞争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制定出一个长远的发展思路,一个适合本企业的、迥异于他人的发展战略。
张瑞敏认为,一个企业没有发展战略,就是没有发展思路,没有思路也就没有出路。企业的发展战略就像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为企业指明前进的方向。德鲁克认为,对发展战略已不是“是否需要”重视,而是“如何重视”及“重视程度”的问题。企业战略在此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就中国企业的现实来说,战略在企业运营中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1998年,700家上市公司,仅20%有战略规划部,15%为其它部门代替,55%的公司根本就没有战略,战略仅是偶然从公司决策层中产生,而战略规划在众多的非上市公司中更是少之又少。
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是否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战略呢?正如管理方法、领导方式具有情境性质,战略也必须因环境而异。无论一个战略制定得多么完善,它未必对所有公司都适用,也不是对某一公司的任一时期都适用。波特说过,每个公司都从不同的起点开始,在不同的背景下经营,并且拥有基本上是不同种类的资源,没有适用于所有多种业务公司的最佳战略。
只有在分析具体企业的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行业背景)和企业内部资源拥有状况及利用能力基础上,制定出的战略才是切实可行的。另一方面,战略的制定过程也非文字游戏或简单模仿,战略必须与众不同,以此区别于其它企业,并为企业员工注入凝聚力、向心力、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意味着企业必须仔细选择一组不同的经营活动来传达一套独特的、与企业战略相配套的公司理念和价值观念,形成企业难以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战略,或者战略和公司经营行为两张皮,轻微的,造成企业平庸的业绩表现,严重的,可能把企业拖向破产的泥沼。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许多企业认识到战略的重要性,纷纷聘请外脑为企业把脉,有的甚至重金聘请国外咨询公司来做战略,但真正的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有人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国外公司不了解中国国情,制定出的战略水土不服。我认为这只是部分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则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一个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评估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往往是十年、八年的时间期限,牵涉到的人、事广泛而复杂。因此,战略的成功并非是做好一件事,甚或者几件事,而在于做好链条上的每一件事。
有了好的战略及战略执行,成为企业界天空常驻的恒星,也并非难事。
AT&T——美国电信公司的崛起与衰落
< lang="zh-CN">急求“国内外家族民营企业的兴衰史”资料
继昌隆缫丝厂
1872年,陈启沅回国创办一家机器缫丝厂。因当时简村以至江浦一司一带未有制作机器的工场和技术人员。后来缫丝厂就由陈联泰负责缫丝机器的改造与安装,陈启沅亲自负责技术指导,后至1873年工程全部完成。同时,陈启沅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以女工占大多数)数十人,亲自给这些新工人教授“仿西人缫丝之法”,择了个好日子,投茧开工,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创办以后,南海县最早的一批近代产业工人也随着诞生了。
继昌隆缫丝厂生产的生丝,称为“厂丝”、“洋庄丝”,同传统的手缫土丝(又名七里丝)比较,在色彩、捻度(打较)、条份、匀度、理绪、净度和装束成形等方面,都大为优胜,较之法国所产无多逊色。因而,西人喜买之,沽名之价,竟多三分之一。
“厂丝”畅销价好,越来越有吸引力,陈启沅对来咨询、求教的人,皆热情无私地予以介绍和传授。建厂后的头三年,到继昌隆缫丝厂学艺的就达一千多人。仿继昌隆模样而设立的缫丝厂有四家。到公元1881年,江浦司一带地方就有机器缫丝厂十家。
受尽阻挠 刚起步即受“腰斩”
初时,简村附近的一些乡人,对陈启沅倡办机器缫丝厂不甚理解,他们认为男女在同一厂内工作,有伤风化;操作不熟,机器容易伤人;甚至认为高烟囱妨碍“风水”。后来在1881年南海县蚕茧歉收,以绸缎织造业因缺土丝而停工,织机工人归罪于各新兴之缫丝厂夺去了他们的生计,遂在10月5日(夏历八月十三日)织机工人之先师神诞之时,想乘机煽动“捣毁缫丝机器以夺回生路”,在冲进裕厚昌机器缫丝厂捣毁缫丝机器后,又直向简村继昌隆缫丝厂进发。幸好在地方武装和大批乡民相助下,在“官山河”岸边加强警戒,才使机工们见机收队了。
而南海县知县徐赓陛闻报后,却立即发布了“禁止丝偈晓谕机工示”的公开布告,并和广州协副将黄龙韬一起率领大队兵勇查封了当时县内各缫丝厂的机器,并勒令厂方签署“永不复开”的结状(相当于今之保证书)。后来徐赓陛在向上级报告的《办理学堂乡情形第二禀》内,给机器缫丝业定了几条罪状:一是裕厚昌等店擅制机器缫丝,并未禀明立案。二是每偈约用女工四百余人,男工一百余人,无论男女混集,易生瓜李之嫌。三是统计江浦一带,共有机器一十一座,应用四千四百余人,以一敌十较之,实夺四万四千余人之生业……自应永远勒停,以安民业。这样,以继昌隆为开端的全县十家机器缫丝厂惨遭“腰斩”了。
办出成效 得政府承认与支持
陈启沅面对如此严酷的处境,他要“还哺祖国”的心愿始终丝毫动摇,仍然坚信汽机之利,特别是自己所仿的西人缫丝之器和缫丝之法,经过七八年的生产实用和在南海、顺德等地获得迅速推广使用的事实,更加使他深信这是十分成功的,因此,陈启沅毅然决定于1881年底把缫丝厂迁到澳门去续办,改厂名为“复和隆”。
1883年,南海县内有的丝偈已开始复业。陈启沅就先着侄子陈锦筇回简村利用继昌隆的厂房、设备,并加以添补,复办了一家规模较小的“利厚生”缫丝厂。另一方面,为了将办厂规模所带来的“阻力”变为“助力”,他就和次子陈锦篇一起,在“机汽大偈”的基础上,重新变通设计,制成一种既可以汽机带动,也可以一人一具,以足踏为动力的名为“机汽单车”的小型缫丝机,由锦篇使用此种小机,在简村再办一家新丝厂,名为“利贞”。这种小机,既便小资本经营,功用则与大机无异,很快就被接受采用了。这是陈启沅继“机汽大偈”之后的又一新贡献。
公元1885年,陈启沅把设在澳门的复和隆缫丝厂迁回简村,购地新建成一家机器设备更加新颖的缫丝厂,命名为“世昌纶”,同时把利厚生缫丝厂并入“世昌纶”。
初时,继昌隆缫丝厂出产的厂丝,都交售给广州的“丝庄”(专营生丝出口贸易的商号的通称),再由“丝庄”转售给“洋行”(外资在广州开办的经营华洋商品贸易企业的统称),远销至欧美各国。后来,陈启沅为了减少“丝庄”从中分利,同时为了较快获得国外丝市行情,就自行投资在广州开办“昌栈丝庄”,后来利厚生、利贞和世昌纶缫丝厂的产品,都由昌栈号丝庄经营外销。
1887年夏(光绪帝十三年六月),清政府总理海军衙门,承认以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为开端的民办机器缫丝业实是“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而且“自用机器缫丝以来,外销丝斤价增一倍,足证办有成效,亦属兴利之一端。”因而咨复:“仍准照旧开设”。至此,徐赓陛为代表的加给陈启沅所开创的机器缫丝业的罪名,才得到昭雪。
自继昌隆缫丝厂问世以后,广东的厂丝出口就从无到有,逐年增多,补救了土丝出口年年退缩的局面,而成为全省出口价值最大的商品。
国内十大企业失败案例
飞龙、三株、秦池,曾经是中国企业界灿烂的明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辉煌一时。曾几何时,它们相继黯淡隐去,给人们留下无尽的思索。
回顾飞龙、三株、秦池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特点:第一,抓住了好的契机。飞龙、三株迅速兴起的大背景是人们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对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的关注;秦池则是夺取央视“标王”,抓住了全国人民的“眼球”。第二,利用电视等大众传媒广泛宣传,迅速成名,飞速扩张。飞龙广告投入巨大,1991年为120万元,1992年为1000万元,1993年为8000万元;产出则更为惊人,从1990年注册资金仅为75万元的小企业,飞速发展到1995年累计销售收入20亿,利润达4.2亿元。三株强有力的媒体宣传攻势,推动三株口服液一夜成名,在农村甚至被称为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销售额急剧飙升,公司成立仅三年,销售额就达到80亿元,资产达48亿元。而秦池在夺标后的第二年,销售额高达9.5亿元,此盛况至今仍为秦池人津津乐道。
飞龙、三株、秦池,在迅速崛起之前都是规模很小、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它们的飞速发展羡煞许多同业,这同时也为自己埋下了日后覆亡的祸根。第一,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德鲁克认为,企业战略就是企业的发展蓝图,没有战略的组织就好像没有舵的小船,会在原地打转。尽管看起来,三株似乎提出了自己的战略,吴炳辉在新华社年会上曾经宣称,三株到二十世纪末完成900亿到1000亿元的利税,成为中国第一纳税人,言犹在耳,三株却已轰然倒下。第二,没有形成独特的、不易复制、难以替代竞争优势。三家企业的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舍得花大钱打广告,却舍不得做产品研发,形不成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飞龙、三株和秦池的弊病,更是中国众多流星企业的痈疽。飞龙、三株、秦池的竞争手段何其相似,建立起庞大的营销队伍,不遗余力地打广告,短时间声名鹊起,销售量和销售收入大增。从长期来看,这种竞争手段毫无秘密可言,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第三,没有危机管理意识,缺乏危机管理机制。表面上看,飞龙、三株和秦池的猝败是由极偶然的因素引发的:公司上市运作暴露了飞龙的弊病,一场人命官司击倒了三株,秦池则源于新闻单位揭密秦池酒勾兑的流程,但从深层次分析,偶然事件打倒一个庞大企业,则反映出该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危机管理意识和危机处理机制。
从以上三家企业的兴衰我们可以看到,企业间的竞争犹如越野赛跑,一个企业要想在长期的竞争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制定出一个长远的发展思路,一个适合本企业的、迥异于他人的发展战略。
张瑞敏认为,一个企业没有发展战略,就是没有发展思路,没有思路也就没有出路。企业的发展战略就像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为企业指明前进的方向。德鲁克认为,对发展战略已不是“是否需要”重视,而是“如何重视”及“重视程度”的问题。企业战略在此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就中国企业的现实来说,战略在企业运营中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1998年,700家上市公司,仅20%有战略规划部,15%为其它部门代替,55%的公司根本就没有战略,战略仅是偶然从公司决策层中产生,而战略规划在众多的非上市公司中更是少之又少。
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是否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战略呢?正如管理方法、领导方式具有情境性质,战略也必须因环境而异。无论一个战略制定得多么完善,它未必对所有公司都适用,也不是对某一公司的任一时期都适用。波特说过,每个公司都从不同的起点开始,在不同的背景下经营,并且拥有基本上是不同种类的资源,没有适用于所有多种业务公司的最佳战略。
只有在分析具体企业的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行业背景)和企业内部资源拥有状况及利用能力基础上,制定出的战略才是切实可行的。另一方面,战略的制定过程也非文字游戏或简单模仿,战略必须与众不同,以此区别于其它企业,并为企业员工注入凝聚力、向心力、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意味着企业必须仔细选择一组不同的经营活动来传达一套独特的、与企业战略相配套的公司理念和价值观念,形成企业难以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战略,或者战略和公司经营行为两张皮,轻微的,造成企业平庸的业绩表现,严重的,可能把企业拖向破产的泥沼。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许多企业认识到战略的重要性,纷纷聘请外脑为企业把脉,有的甚至重金聘请国外咨询公司来做战略,但真正的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有人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国外公司不了解中国国情,制定出的战略水土不服。我认为这只是部分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则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一个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评估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往往是十年、八年的时间期限,牵涉到的人、事广泛而复杂。因此,战略的成功并非是做好一件事,甚或者几件事,而在于做好链条上的每一件事。
有了好的战略及战略执行,成为
急求“国内外家族民营企业的兴衰史”资料
继昌隆缫丝厂
1872年,陈启沅回国创办一家机器缫丝厂。因当时简村以至江浦一司一带未有制作机器的工场和技术人员。后来缫丝厂就由陈联泰负责缫丝机器的改造与安装,陈启沅亲自负责技术指导,后至1873年工程全部完成。同时,陈启沅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以女工占大多数)数十人,亲自给这些新工人教授“仿西人缫丝之法”,择了个好日子,投茧开工,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创办以后,南海县最早的一批近代产业工人也随着诞生了。
继昌隆缫丝厂生产的生丝,称为“厂丝”、“洋庄丝”,同传统的手缫土丝(又名七里丝)比较,在色彩、捻度(打较)、条份、匀度、理绪、净度和装束成形等方面,都大为优胜,较之法国所产无多逊色。因而,西人喜买之,沽名之价,竟多三分之一。
“厂丝”畅销价好,越来越有吸引力,陈启沅对来咨询、求教的人,皆热情无私地予以介绍和传授。建厂后的头三年,到继昌隆缫丝厂学艺的就达一千多人。仿继昌隆模样而设立的缫丝厂有四家。到公元1881年,江浦司一带地方就有机器缫丝厂十家。
受尽阻挠 刚起步即受“腰斩”
初时,简村附近的一些乡人,对陈启沅倡办机器缫丝厂不甚理解,他们认为男女在同一厂内工作,有伤风化;操作不熟,机器容易伤人;甚至认为高烟囱妨碍“风水”。后来在1881年南海县蚕茧歉收,以绸缎织造业因缺土丝而停工,织机工人归罪于各新兴之缫丝厂夺去了他们的生计,遂在10月5日(夏历八月十三日)织机工人之先师神诞之时,想乘机煽动“捣毁缫丝机器以夺回生路”,在冲进裕厚昌机器缫丝厂捣毁缫丝机器后,又直向简村继昌隆缫丝厂进发。幸好在地方武装和大批乡民相助下,在“官山河”岸边加强警戒,才使机工们见机收队了。
而南海县知县徐赓陛闻报后,却立即发布了“禁止丝偈晓谕机工示”的公开布告,并和广州协副将黄龙韬一起率领大队兵勇查封了当时县内各缫丝厂的机器,并勒令厂方签署“永不复开”的结状(相当于今之保证书)。后来徐赓陛在向上级报告的《办理学堂乡情形第二禀》内,给机器缫丝业定了几条罪状:一是裕厚昌等店擅制机器缫丝,并未禀明立案。二是每偈约用女工四百余人,男工一百余人,无论男女混集,易生瓜李之嫌。三是统计江浦一带,共有机器一十一座,应用四千四百余人,以一敌十较之,实夺四万四千余人之生业……自应永远勒停,以安民业。这样,以继昌隆为开端的全县十家机器缫丝厂惨遭“腰斩”了。
办出成效 得政府承认与支持
陈启沅面对如此严酷的处境,他要“还哺祖国”的心愿始终丝毫动摇,仍然坚信汽机之利,特别是自己所仿的西人缫丝之器和缫丝之法,经过七八年的生产实用和在南海、顺德等地获得迅速推广使用的事实,更加使他深信这是十分成功的,因此,陈启沅毅然决定于1881年底把缫丝厂迁到澳门去续办,改厂名为“复和隆”。
1883年,南海县内有的丝偈已开始复业。陈启沅就先着侄子陈锦筇回简村利用继昌隆的厂房、设备,并加以添补,复办了一家规模较小的“利厚生”缫丝厂。另一方面,为了将办厂规模所带来的“阻力”变为“助力”,他就和次子陈锦篇一起,在“机汽大偈”的基础上,重新变通设计,制成一种既可以汽机带动,也可以一人一具,以足踏为动力的名为“机汽单车”的小型缫丝机,由锦篇使用此种小机,在简村再办一家新丝厂,名为“利贞”。这种小机,既便小资本经营,功用则与大机无异,很快就被接受采用了。这是陈启沅继“机汽大偈”之后的又一新贡献。
公元1885年,陈启沅把设在澳门的复和隆缫丝厂迁回简村,购地新建成一家机器设备更加新颖的缫丝厂,命名为“世昌纶”,同时把利厚生缫丝厂并入“世昌纶”。
初时,继昌隆缫丝厂出产的厂丝,都交售给广州的“丝庄”(专营生丝出口贸易的商号的通称),再由“丝庄”转售给“洋行”(外资在广州开办的经营华洋商品贸易企业的统称),远销至欧美各国。后来,陈启沅为了减少“丝庄”从中分利,同时为了较快获得国外丝市行情,就自行投资在广州开办“昌栈丝庄”,后来利厚生、利贞和世昌纶缫丝厂的产品,都由昌栈号丝庄经营外销。
1887年夏(光绪帝十三年六月),清政府总理海军衙门,承认以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为开端的民办机器缫丝业实是“有益于贫户之资生,无碍于商贾之贸易”,而且“自用机器缫丝以来,外销丝斤价增一倍,足证办有成效,亦属兴利之一端。”因而咨复:“仍准照旧开设”。至此,徐赓陛为代表的加给陈启沅所开创的机器缫丝业的罪名,才得到昭雪。
自继昌隆缫丝厂问世以后,广东的厂丝出口就从无到有,逐年增多,补救了土丝出口年年退缩的局面,而成为全省出口价值最大的商品。
国内十大企业失败案例
飞龙、三株、秦池,曾经是中国企业界灿烂的明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辉煌一时。曾几何时,它们相继黯淡隐去,给人们留下无尽的思索。
回顾飞龙、三株、秦池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特点:第一,抓住了好的契机。飞龙、三株迅速兴起的大背景是人们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对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的关注;秦池则是夺取央视“标王”,抓住了全国人民的“眼球”。第二,利用电视等大众传媒广泛宣传,迅速成名,飞速扩张。飞龙广告投入巨大,1991年为120万元,1992年为1000万元,1993年为8000万元;产出则更为惊人,从1990年注册资金仅为75万元的小企业,飞速发展到1995年累计销售收入20亿,利润达4.2亿元。三株强有力的媒体宣传攻势,推动三株口服液一夜成名,在农村甚至被称为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销售额急剧飙升,公司成立仅三年,销售额就达到80亿元,资产达48亿元。而秦池在夺标后的第二年,销售额高达9.5亿元,此盛况至今仍为秦池人津津乐道。
飞龙、三株、秦池,在迅速崛起之前都是规模很小、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它们的飞速发展羡煞许多同业,这同时也为自己埋下了日后覆亡的祸根。第一,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德鲁克认为,企业战略就是企业的发展蓝图,没有战略的组织就好像没有舵的小船,会在原地打转。尽管看起来,三株似乎提出了自己的战略,吴炳辉在新华社年会上曾经宣称,三株到二十世纪末完成900亿到1000亿元的利税,成为中国第一纳税人,言犹在耳,三株却已轰然倒下。第二,没有形成独特的、不易复制、难以替代竞争优势。三家企业的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舍得花大钱打广告,却舍不得做产品研发,形不成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飞龙、三株和秦池的弊病,更是中国众多流星企业的痈疽。飞龙、三株、秦池的竞争手段何其相似,建立起庞大的营销队伍,不遗余力地打广告,短时间声名鹊起,销售量和销售收入大增。从长期来看,这种竞争手段毫无秘密可言,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第三,没有危机管理意识,缺乏危机管理机制。表面上看,飞龙、三株和秦池的猝败是由极偶然的因素引发的:公司上市运作暴露了飞龙的弊病,一场人命官司击倒了三株,秦池则源于新闻单位揭密秦池酒勾兑的流程,但从深层次分析,偶然事件打倒一个庞大企业,则反映出该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危机管理意识和危机处理机制。
从以上三家企业的兴衰我们可以看到,企业间的竞争犹如越野赛跑,一个企业要想在长期的竞争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制定出一个长远的发展思路,一个适合本企业的、迥异于他人的发展战略。
张瑞敏认为,一个企业没有发展战略,就是没有发展思路,没有思路也就没有出路。企业的发展战略就像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为企业指明前进的方向。德鲁克认为,对发展战略已不是“是否需要”重视,而是“如何重视”及“重视程度”的问题。企业战略在此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就中国企业的现实来说,战略在企业运营中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1998年,700家上市公司,仅20%有战略规划部,15%为其它部门代替,55%的公司根本就没有战略,战略仅是偶然从公司决策层中产生,而战略规划在众多的非上市公司中更是少之又少。
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是否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战略呢?正如管理方法、领导方式具有情境性质,战略也必须因环境而异。无论一个战略制定得多么完善,它未必对所有公司都适用,也不是对某一公司的任一时期都适用。波特说过,每个公司都从不同的起点开始,在不同的背景下经营,并且拥有基本上是不同种类的资源,没有适用于所有多种业务公司的最佳战略。
只有在分析具体企业的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行业背景)和企业内部资源拥有状况及利用能力基础上,制定出的战略才是切实可行的。另一方面,战略的制定过程也非文字游戏或简单模仿,战略必须与众不同,以此区别于其它企业,并为企业员工注入凝聚力、向心力、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意味着企业必须仔细选择一组不同的经营活动来传达一套独特的、与企业战略相配套的公司理念和价值观念,形成企业难以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战略,或者战略和公司经营行为两张皮,轻微的,造成企业平庸的业绩表现,严重的,可能把企业拖向破产的泥沼。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许多企业认识到战略的重要性,纷纷聘请外脑为企业把脉,有的甚至重金聘请国外咨询公司来做战略,但真正的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有人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国外公司不了解中国国情,制定出的战略水土不服。我认为这只是部分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则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一个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评估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往往是十年、八年的时间期限,牵涉到的人、事广泛而复杂。因此,战略的成功并非是做好一件事,甚或者几件事,而在于做好链条上的每一件事。
有了好的战略及战略执行,成为企业界天空常驻的恒星,也并非难事。
AT&T——美国电信公司的崛起与衰落
1. 历史的脉络:AT&T的兴衰之路
1877年,美国电信行业的先驱AT&T在亚历山大·贝尔的指导下成立。作为全球最大的电信公司之一,它曾主导电话市场,引领通信行业的革新。随着历史的演进,AT&T经历了多次分拆与重组,从圣安东尼奥到达拉斯,总部的迁移见证了公司规模的扩张与缩减。
2. 科研的璀璨明珠
1925年,AT&T成立了贝尔实验室,这个科研机构犹如一颗明星,孕育了11位诺贝尔奖得主的重要成果,无数革命性的发明在这里诞生,从电话到晶体管。尽管在1984年因反垄断法被迫 < lang="en">
急求“国内外家族民营企业的兴衰史”资料
继昌隆缫丝厂
1872年,陈启沅回国创办了一家机器缫丝厂,名为“继昌隆”。由于当时简村一带缺乏机器制造技术和人员,陈联泰负责缫丝机器的改造和安装,陈启沅亲自进行技术指导。1873年工程全部完成,他们在简村和吉水村招收了数十名男女工,以女性为主。陈启沅亲自教授他们“仿西人缫丝之法”,同年正式开工生产。
继昌隆生产的生丝被称为“厂丝”或“洋庄丝”,与传统的手缫土丝相比,在颜色、捻度、条份、匀度、理绪、净度和包装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甚至可以与法国产的生丝相媲美。因此,受到西方人的青睐,价格也比传统土丝高出三分之一。
厂丝畅销,陈启沅也乐于将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人。在建厂后的三年里,有一千多人到继昌隆学习缫丝技术,模仿其模式建立的缫丝厂有四家。到1881年,江浦司一带已经出现了十家机器缫丝厂。
受尽阻挠,刚起步即受“腰斩”
然而,继昌隆的成功也引起了当地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男女同厂工作有伤风化,机器操作不熟练容易伤人,甚至认为高烟囱会影响风水。1881年,南海县遭遇蚕茧歉收,绸缎织造业因缺乏土丝停工,织机工人将矛头指向新兴的缫丝厂,认为他们抢走了他们的生计。同年10月5日,织机工人在先师神诞之时,煽动民众捣毁缫丝厂,裕厚昌机器缫丝厂的机器被毁,他们随后直奔简村的继昌隆。幸亏地方武装和村民的帮助,才阻止了他们的行动。
南海县知县徐赓陛发布了“禁止丝偈晓谕机工示”,并联合广州协副将黄龙韬查封了县内所有缫丝厂,勒令他们签署“永不复开”的保证书。徐赓陛在向上级报告中列举了机器缫丝业的罪状:擅自制造机器,没有报备;男女混杂容易发生不轨行为;大量雇佣劳工,抢占了其他人的生计。最终,全县十家机器缫丝厂被迫停产。
办出成效,得政府承认与支持
面对如此严峻的处境,陈启沅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坚信汽机和仿西人缫丝技术是成功的。1881年底,他将缫丝厂迁到澳门,改名为“复和隆”。
1883年,南海县内一些缫丝厂开始复业,陈启沅让侄子陈锦筇回到简村,利用继昌隆的厂房和设备,建立了一家规模较小的“利厚生”缫丝厂。为了化解办厂规模带来的阻力,陈启沅和次子陈锦篇共同设计了一种小型缫丝机,名为“机汽单车”,既可以用汽机带动,也可以用人力踩踏。陈锦篇用这种小机器在简村建立了“利贞”丝厂,小机器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很快就得到了推广。
1885年,陈启沅将澳门的“复和隆”迁回简村,并入“利厚生”,新建了一家设备更先进的缫丝厂,名为“世昌纶”。
继昌隆的厂丝最初都是出售给广州的“丝庄”,再由丝庄转售给外资的“洋行”,销往欧美各国。为了减少中间环节的利润,陈启沅在广州开办了“昌栈丝庄”,负责经营“利厚生”、“利贞”和“世昌纶”的厂丝出口。
1887年,清政府总理海军衙门承认了民办机器缫丝业的价值,认为它有利于农民生计,也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他们还指出,机器缫丝后,生丝出口价格翻了一倍,证明了其效率。因此,他们下令允许缫丝厂恢复生产,徐赓陛对陈启沅的指控也得以澄清。
继昌隆的出现,使广东的厂丝出口从无到有,逐年增加,弥补了传统土丝出口下降的局面,成为广东出口价值最高的商品。
国内十大企业失败案例
飞龙、三株、秦池曾经是中国企业界耀眼的明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辉煌一时。然而,它们最终都走向了衰落,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回顾三家企业的兴衰,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
- 抓住了好的时机:飞龙、三株的兴起得益于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视,秦池则利用了央视“标王”,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 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广泛宣传:飞龙、三株投入巨资进行广告宣传,迅速积累了知名度,并快速扩张。秦池在夺标后的第二年,销售额达到了9.5亿元。
然而,飞龙、三株、秦池在快速崛起之前都是规模很小、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它们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为自己埋下了日后的祸根:
- 缺乏明确的战略意图:没有清晰的发展蓝图,如同没有舵的小船,在原地打转。
- 没有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只注重广告宣传,忽视产品研发,无法建立核心竞争力。
- 没有危机管理意识:缺乏危机管理机制,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就会措手不及。
从三家企业的兴衰,可以看出企业竞争的残酷性,想要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制定长远的发展思路和独特的战略。
AT&T——美国电信公司的崛起与衰落
AT&T成立于1877年,在亚历山大·贝尔的领导下成为美国电信行业的先驱。作为全球最大的电信公司之一,它曾主导电话市场,引领通信行业的革新。随着历史的演进,AT&T经历了多次分拆与重组,总部也从圣安东尼奥迁到了达拉斯。
1925年,AT&T成立了贝尔实验室,这个科研机构创造了无数革命性的发明,孕育了11位诺贝尔奖得主。1984年,由于反垄断法,AT&T被迫拆分部分业务,贝尔实验室受到冲击,但其技术影响依然深远。
AT&T在通信设备市场一直保持着统治地位,直到业务拆分后,公司专注于长途通信和设备制造。尽管核心部门如贝尔实验室被划给了小贝尔,但AT&T仍然保持着技术领先地位。
1956年后,AT&T在反垄断法的影响下继续发展,但定价策略的失误导致利润丰厚的同时,也埋下了隐患。1984年的分拆,朗讯的独立,虽然短期内推动了股价上涨,但长期来看对贝尔实验室的研究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AT&T的并购策略试图通过市值扩张,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迁,贝尔实验室的总部迁往法国,其业务结构的调整也伴随着香农命名实验室的设立。这些决策虽然可能是为了增强竞争力,但却削弱了公司的整体实力。
互联网的兴起,彻底终结了AT&T的电信帝国。固定电话市场被互联网打破,长途电话业务受到冲击。AT&T被迫降价以应对竞争,同时面临着从固定电话到移动通信的转型挑战。
AT&T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垄断、创新、转型与政府角色交织的历史。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把握趋势并作出明智决策,才是企业长盛不衰的关键。
他山之石:日本三井集团的300年兴衰
三井家族的商业之旅始于17世纪初,三井高俊武士转商创业。其子三井八郎兵卫高利在兄长去世后,于1673年创立了“三井越后屋”,以独特的经营模式奠定了基础。10年后,越后屋发展成为日本首屈一指的百货公司——“三越百货”。
第三代家主三井高房,通过严谨的商业策略和危机管理,使家族企业稳健发展,避免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1866年,三井家族遭遇第一次重大危机,外部经理人三野村利左卫门带领家族走出困境,开启了国际化和专业管理的先河。
第十代三井高栋治下,三井家族面临明治维新后的重大危机,中上川彦次郎的工业化改革虽然取得成效,但却忽视了三井的核心业务。益田孝接任后,通过“三井合名”整合资源,三井财阀的轮廓逐渐显现。
二战后,三井家族面临解体,但在池田成彬的领导下,家族决定退出经营第一线,转向社会事业,为三井集团的现代化转型奠定了基础。今天,三井集团虽然不再由家族直接控制,但其影响力依然强大,成为全球市场上的重要力量。
三井家族百年传承的成功秘诀在于稳定的家族所有权结构、明确的决策原则以及不断适应变化的灵活性。从遗嘱到“宗竺遗书”,再到专业经理人的忠诚,三井家族展示了理念如何转化为实践,如何在挑战中持续革新。家族的退居幕后,释放了企业的专业活力,使三井集团在现代商业世界中屹立不倒,成为全球2000强的常客。
章丘县印刷厂的兴衰历史
章丘县印刷厂成立于1956年,最初只有6名职工,主要承印一般文稿、信笺等。1958年,印刷厂改名为《绣江农村》报社印刷厂,并迁往明水。1960年,报纸停刊后,印刷厂恢复名为章丘县印刷厂。
1978年,印刷厂开始推行岗位责任制,并于1981年引进胶印机,填补了境内彩色印刷的空白。生产设备不断发展,产品种类也从单一的铅印发展到精印年历、商标图案、花纸、各种包装装璜及塑料烫金等,销往全国各地。
1988年,印刷厂投资326万元,新上铝箔纸项目,但由于销路不畅,企业生产经营陷入低谷。1992年,印刷厂被章丘市鼓风机厂兼并,成为其一个车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