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脚消失20年,足球之乡的传统从未真正断档
在流媒体视频平台盛行的时代,关于中国足球,球迷们常说:“画质越低,水平越高。”这个“低画质”时代是梅州足球的辉煌时期。然而,如今中国足球顶尖人才的缺失,成为了梅州足球无法忘却的痛苦。
池明华曾是梅州足球的标志,刘彬彬、叶楚贵和曾超则代表了梅州足球的现状。那么,经过校园足球“体教融合”的推动,梅州足球的未来又将如何发展呢?本报记者采访组深入梅州各县市区,走访了多个教育机构,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十多所学校,向读者揭示“足球之乡”梅州的校园足球发展情况。本期为该系列的第一篇。
图:五华奥体中心和李惠堂雕像
1998年,廖可强29岁。那时,他用存款在梅州江北老城区开了一家水果店,成为一名个体户。他说道:“我没读过多少书,初中毕业就到处混,哪里有柚子我就卖柚子。”
廖可强来自丙村,有两个爱好:打麻将和看球。小时候他踢过球,但因为没能入选体校,最终放弃了踢球生涯,转向看球。他清楚,若踢不上体校,靠踢球养活自己不太现实,还是早些找个能养家糊口的工作靠谱。
同年,池明华宣布退役。梅州足球和广东足球在此时伴随着几种情绪:送别、遗憾和期待。不少人对池明华的退役感到惋惜,因为他没有在家乡有一支职业球队结束自己的足球生涯。廖可强回忆道,当时梅州缺乏球队,许多球员都希望能在家乡完成职业生涯。
1998年,梅州市成立刚满10年,人们耳边回荡着《相约一九九八》和《心太软》的旋律。然而,他们未曾想到,梅州作为“足球之乡”将在接下来近20年内缺乏国脚,直到刘彬彬的出现。
梅州成为“足球之乡”,也与李惠堂的成就息息相关。1994年,中国足球开始职业化,梅州曾引以为傲的青训体系受到职业俱乐部青训的影响,逐渐崩溃。当金钱成为足球的主要动力,梅州足球成为了首个倒在竞争中的牺牲品。
1999年,谢育新在沈阳海狮俱乐部踢球,经过几年的发展,他的水平有了显著提升。自2002世界杯以来,梅州足球进入低谷期。随着江南新区的发展,经济重心向梅江河南岸转移,廖可强也在江南岸开了第二家水果店。
多年后,廖可强终于见到了池明华等前国脚,感慨万千:“那是村里的贺岁杯,池明华、郭亿军、谢育新都来了,真是难得的机会。”
周日凌晨,中国国家队再次前往阿联酋沙迦,迎战阿曼和澳大利亚。首四场比赛1胜3负,国足的出线希望愈发渺茫。刘彬彬作为梅州人,12岁时便离开梅江区人民小学,进入鲁能足校,他们如今是梅州市校园足球的佼佼者,近年在各种比赛中屡获佳绩。
梅江区人民小学在校园足球中享有盛名,校长的更替似乎并未影响学校足球成绩的稳定。现任校长饶小雯有着不小的压力:“这里是我们的特色,如果不好去搞砸就太遗憾。”
饶小雯于2020年加入人民小学,虽然她是女校长,但对足球颇有了解。在1980年代,她便开始对足球产生浓厚兴趣。虽然人民小学并不是梅江区最优质的学校,但在足球设施上仍有所投入。如今,学校的场地虽然受限制也在不断改进。
饶校长认为,校园足球需要热情和奉献。钟友声老师在学校从教多年,全身心投入足球教学,他的热爱使得学校足球的发展有了更多保障。尽管没有额外的报酬,但在这些热爱足球的教练员的努力下,梅州的校园足球不断进步。
梅州的家长对孩子们的足球训练支持多多。不少家长为孩子的训练付出了心血,尽管训练过程艰辛,但在“足球之乡”的背景下,他们希望孩子能够热爱足球。
作为2021年的体育大年,因疫情影响,多个重要赛事都延后至此年举行。广东队在全运会的五人制足球中斩获两金一银,表现不俗。魏远平,作为代表广东队参加乙组决赛的队长,赛后取得了金牌。他感慨:“这次全运会的训练强度很高
国脚消失20年,足球之乡的传统从未真正断档
在流媒体视频平台发达的时代,球迷圈内流传着一句话:“画质越低,水平越高。”这句话反映了梅州足球的辉煌时期。然而,如今中国足球高层人才的缺失给梅州足球带来了深刻的痛苦。
池明华等是梅州足球的过去,刘彬彬、叶楚贵和曾超代表了现阶段的梅州足球。那么,在校园足球“体教融合”的背景下,梅州足球的未来将如何发展?本报记者采访组深入梅州的各个县(市、区),走访了多所学校,接下来将向读者揭示“足球之乡”梅州的校园足球发展状况——这是该系列的第一篇。
在五华奥体中心和体育场外矗立着李惠堂的雕像。
1998年,廖可强29岁。那时,他用自己的积蓄在梅州江北老城区开了一家水果店,成为了一名个体户。“我没读过多少书,初中毕业后就四处闯荡,试过很多工作。我们这里出产柚子,于是就卖起了柚子。”
作为丙村人,廖可强有两个嗜好,一是打麻将,二是看球。“小时候我踢过球,但没能进入体校,之后就不再踢,看看球、乐呵乐呵就行了。”他深知,不能靠踢球谋生,于是选择尽早找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
同一年,池明华宣布退役。那时,梅州足球乃至广东足球面临着几种不同的声音——送别、遗憾和期待。在送别这位17岁便入选广东队的老臣时,大家遗憾梅州没有职业球队陪伴他度过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更期待下一个池明华的出现。廖可强记得池明华是在云南红塔退役的,“梅州条件差,没有老板支持球队。客家人根深蒂固,谁不想在故乡退役?”
1998年,梅州市刚成立10周年,大街小巷随处可听到《相约一九九八》和《心太软》。然而,梅州人没想到,从1956年开始被誉为“足球之乡”,曾有七位国脚的梅州(前梅县地区),将经历近20年的国脚空白期,直到刘彬彬入选国家队。
“足球之乡”和李惠堂已成为梅州的名片。
1994年,中国足球开启了职业化时代。自此,梅州曾引以为豪的业余体校、专业队的青训体系遭遇了职业俱乐部青训的强烈冲击。随着金钱成为中国职业足球的主导和变量,职业俱乐部通过资金疯狂挖掘全国各地的优秀球员,梅州足球成为最早遭受重创的受害者。
1999年,谢育新加盟沈阳海狮,那时的他,其水平与当年从荷兰回国后的自己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从2002年世界杯后,梅州足球进入低谷期,也正是中国足球低迷的开始。2015年,随着江南新区的发展,梅州的经济重心开始向梅江河南岸转移。于是,廖可强在江南岸又开了一家水果店。
许多年后,廖可强得到了现场观看池明华踢球的机会。“那是村里的贺岁杯,池明华、郭亿军、谢育新都来了,听说伍文兵也来了。多年后,第一次现场见到这么多国脚。”
过年有球可看,梅州人绝不会落下,尤其当有那么多前国脚和省队的球员在场。“球场里挤满了人,还有许多从五华和兴宁而来的,估计有四五千人。过年人特别多,很多梅州人都从外地回来了。”边说,廖可强边剖开一个柚子,“小时候,有些人买不起足球,就用这个代替。这就是我们的球,也是我们的生活。”
丙村村民观看贺岁杯(via球乡)
上周日凌晨,中国国家队再次踏上前往阿联酋沙迦的征程,中国队将在这里迎战阿曼和澳大利亚。首四场比赛的1胜3负,以及在比赛过程中表现出的无能为力,让外界对国足出线的信心降到冰点。
随国家队出征“十二强赛”的刘彬彬是梅州人,然而他在12岁时就离开了梅江区人民小学,前往鲁能足校,并成长为新的梅州籍国脚。时至今日,梅江区人民小学已成为整个梅州市校园足球的佼佼者,近年来在各级比赛中表现优异,为多家职业俱乐部输送了一批优秀的足球人才。十月中旬,今年的“市长杯”区级选拔赛刚结束,人民小学又获得了冠军。
在梅江区的校园足球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铁打的人民小学,流水的校长。”历任校长均高度重视校园足球工作。虽然梅江区对校长实行轮岗制,但无论谁担任人民小学的校长,足球成绩均名列前茅。
现任校长饶小雯自来到人民小学以来,肩负着不小的压力:“来这里,我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大家都知道人民小学的足球特长,如果我搞砸了怎么办?即使不失败,别人也会觉得我们在退步。”
饶小雯自2020年来到人民小学,尽管是一位女校长,但她并不是足球的门外汉。在1980年代的梅县松口中学时期,她就与众不同,其他女孩在唱歌跳舞时,她却与师哥师姐一同踢足球。“因为特别的爱好,我便开始踢足球,越踢越喜欢。”
在校园场地方面,人民小学并非梅江区最好的学校。尽管梅州的经济相对落后,校园足球场地建设却毫不逊色,许多新建学校的足球场地投入超过百万人民币。但因位于老城区,人民小学受环境限制,所能做的只是翻修水泥地,并在上面铺设缓冲层建设人造草场,虽然如此,场地的尺寸依然无法达到常规五人制比赛的标准。
饶小雯曾在2013年获得梅州市劳动模范,但在人民小学,她的这一地位遭受到了“威胁”。这种“威胁”来自负责学校足球教学和训练的钟友声老师。他明年就要退休,已在人民小学任职一辈子。饶校长形容道:“我虽然是劳动模范,但钟老师是更优秀的模范。他几乎每天都是天黑才回家,周末还坚持带队训练。即便寒暑假,他也在校园里训练。正是因为有这样热爱足球的教练,我们的起点才能比其他学校高。”
梅江区人民小学的足球赛
钟老师有时也会抱怨,曾向校长投诉没加班费。“饶校长常安慰钟老师,‘你有一颗热爱的心,这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我说了算,肯定会评个劳模给你。’”
对于这样的情况,饶校长感到无奈:“做校园足球的基层工作没有任何补助,全靠热爱与奉献。在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我会尽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张可光、钟友声等一批在校园足球中任劳任怨的教练员,为梅州校园足球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人民小学现有四支各年龄段的校队。由于场地限制,开展“校长杯”比赛时,队员只能等到晚上进行训练。此时,家长们在校门口等候,没有一丝怨言。饶校长认为,家长们为支持孩子踢球付出了很多努力。
梅州人热爱足球,但足球训练的过程艰辛,常让家长感到疲惫。然而,在“足球之乡”,他们更希望孩子们能热爱足球,像自己的长辈一样。梅州的体育圈常常说:“梅州人对足球的热爱根深蒂固。田径运动会上需动员,但说到踢球,梅州人根本不需要。”
这样的球赛不仅仅是“小球员们”的节日
2021年是一个特殊的体育大年。因为新冠疫情,2020东京奥运会和2020欧洲杯延期至今年召开,再加上美洲杯和在陕西举办的第十四届全运会,众多足球赛事相继进行。在此次全运会上,还特别设置了包括五人制足球在内的群众项目组赛事。在五人制足球的甲乙组比赛中,广东队双双进入决赛。甲组决赛中,广东队的点球遗憾败于内蒙古,获得亚军,而乙组决赛则2比1逆转江苏队摘得金牌。这枚金牌,成为广东队在本届全运会中的第二枚金牌。
为广东队连夺金银牌的群众足球队来自梅州市五华县。虽然是群众项目,但这些奖牌同样计入全运会总奖牌榜,因此广东省体育局十分重视五人制足球队的选拔。最终,经过层层竞争,五华县代表队有幸获得代表广东队出征全运会的资格。
魏远平是一家文化公司的经理,身穿10号球衣,是广东队参加乙组决赛的队长。他说:“省里非常重视这次全运会,特别为我们安排了专业的教练团队。足协主席叶细权不仅观看了我们的训练,还参加了我们的出征仪式。”
魏远平获得金牌
尽管这只是个群众项目,但这块金牌的含金量一点不低。在专业教练团队的指导下,魏远平和队友们经历了接近半年的严格训练。五人制足球与11人制足球不同,除了门将外的四名球员需不断跑动,所有战术都建立在连续的奔跑之上,这对体能要求极高。对四十多岁的魏远平而言,承受的压力更是巨大。“职业球队的训练强度很高,练体能时,我每天回家腿都发抖,手软得连茶杯都举不起来。”
并非所有参加全运会球队训练选拔的人都能留队,随着训练深入,逐渐有队员因各种原因离开。有些未达标,有些未能坚持下来,还有些因工作太忙无法兼顾。五华县教育局的廖海锋就是其中一员。
廖海锋在每次训练、比赛中都是拼尽全力的队员之一。他想参加全运会,不想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之前他省思自己错过过一次冠军的机会。有一次去北京比赛,他已经买好了机票,最终因工作太忙,未能成行,结果球队在北京夺冠,而他成为了庆功宴上的看客。尽管无人能预测球队获胜,但廖海锋对球队信心满满:“五华的足球,在梅州都是顶尖的。”因此,他始终将冠军视为目标。
梅州球员代表广东对阵江苏队(via球乡)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次,他仍然没能成行。体卫艺的工作繁杂,尽管“体卫艺”只有三个字,实际上包括了学校体育、校园足球、卫生教育、艺术教育、国防教育等。作为五华县校园足球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每年需组织五华县“县长杯”校园足球联赛600多场赛事,还需参与市长杯和省长杯的出队任务,承办省市校园足球赛事与活动,工作繁重让廖海锋难以兼顾训练,最终无奈选择放弃。
“他们欠我两个冠军。”廖海锋颇感不甘,“队员们的沈金牌还可获奖金。如果我去了,回来就得请客,从五华请到梅县,主客场都是我的。”
让老廖感到遗憾的是,自己的儿子却更喜欢打篮球。“我希望他能和我一样踢足球,但最终还是要尊重他的选择。”梅州人虽将足球视为生活一部分,却也十分理智,能够心存包容,也更能体现出“足球之乡”的魅力。
梅州代表广东在全运会五人制比赛中斩获一金一银
尽管没有国脚,但梅州人对足球依然热情。梅州在足球普及方面做得非常好,尽管顶尖人才确实有所欠缺,在基础层面上,他们在用心和努力上都不遗余力。对此,梅州业内人士不太认同外界对梅州足球滑坡的看法。早在2009年,梅州就制定了“振兴足球之乡”的十年规划,如今第二个十年规划也在征求意见阶段。
梅州人清楚自身足球的优势与短板,充满信心于重振梅州足球和南派足球,并展现出顽强的拼搏精神。梅州区光远小学的前女校长肖俊珊曾因光远小学在大课间体育活动评选中只得三等奖而感到不满:“受疫情影响,去年的评选采用视频录制,太不公平!光远小学场地小,录视频的气势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其实现场效果比视频好太多!要是以后再得三等奖,我就不参加了!”虽然只是气话,却流露出倔强的反抗精神。
今年,她调任新建的梅江区元城小学任校长。元城小学是2021年建成投入使用,硬件设施非常完善。肖俊珊明白,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全体学生爱上足球,参与足球活动。
肖俊珊校长
梅州人不服输的底气,源于他们实际的行动。五华县第一小学被评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及梅州市足球示范学校。校长李钧身为足球爱好者,他曾在无专业足球教师时,亲自担任足球队教练。
当李钧担任五华县南山小学校长时,因学校泥土球场条件差,他对球场进行升级改造,使之成为具备塑胶跑道的人造草场,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为学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华县因拥有多所优秀的足球强校而闻名。在南山小学任校长期间,有一年,李钧带队外出比赛,他的儿子代表另一所学校参赛。一日,两所学校聚餐时,李钧被对方轻视了。这是一支五华的传统强队,虽然是玩笑话,但对方话中流露出对南山校队的无视。“三年内,我们一定会战胜你们!”李钧严肃回应。第二年,两队相遇,再次交锋,李钧的球队轻松取胜,提前兑现诺言。
他们正视自己的劣势,进而发挥优势。尽管曾有辉煌的“一县七国脚”时期,今天的梅州人坦然承认自己正在滑落,但他们从未放弃拼搏。只要营造出良好的土壤,梅州足球的未来仍然可期,南派足球的希望也在继续。中国足球亦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李钧(后排戴眼镜)与队友们
梅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罗涤权,身上肩负着两块校园足球的“荣誉招牌”。在梅江区任副区长期间,梅江区被评为全国校园足球优秀试点县区,而他个人也被评为全国足球优秀试点县区长,这在校园足球界并不常见,彰显了罗局工作的高度认可。然而,他对这两个奖项并不在意,认为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在梅州市教育局工作之余,罗涤权还是一位热爱足球的球迷,“我每周坚持踢两次球,一次是和教育局的球队,一次是和感兴趣的球友们一起踢。”
罗涤权的老家在兴宁,一个背靠大山的县级市,那里不发达的经济与高质量的教育齐名。尽管在2017年贫困县名单中不再有兴宁,但那里的经济仍在缓慢发展。他出生于1970年代末,小时候就在老家的禾坪和稻田里踢球,无他,就是为了不损坏鞋子,便光脚。山里若没球,也会挑个软柚子来踢。那时,山里的孩子周末的乐趣,就是踢足球。
2021年梅州市市长杯
近年来,“体教融合”已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主流趋势,这一变化让罗涤权非常兴奋。他对梅州足球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看法:“不知道是否巧合,梅州足球的下滑和中国足球的下滑竟是同步的。我们梅州人是南派,重视技术。像谢育新那样的球员,技术好且速度快,但在身高方面却处于劣势。早些年,中国足球在南北之间便存在派系的争议。随着国家队中有越来越多北派教练,所选球员和战术计划也更趋北派,南派足球反而显得弱势。实际上,中国足球应在南派和北派之间找到平衡,足球技术应从小抓起。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
早在2010年,梅州市就已经推出了《梅州市振兴“足球之乡”十年规划》,旨在重振“足球之乡”的雄風,再度打磨“足球之乡”的品牌。罗涤权认为:“虽然梅州经济欠发达,但穷人也要跑步。最基本的要求是,我们的体质应优于珠三角地区的人,绝不能当‘饲料鸡’,而要成为‘走地鸡’。客家人能吃苦,这是优良传统,梅州要狠抓校园足球的普及和基础技术环节,结合南派足球与客家文化特色,发展属于我们的足球。期待某天能够重振梅州足球,重振南派足球!”
发表评论